张经理
手机:18995634055,微信同号
QQ : 407920368
胡经理
手机:18672192518,微信同号
QQ : 487782720
李博士 (科研领域)
手机:15926282558 ,微信同号
QQ : 231857255
基础实验: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实验
实验者:波斯纳
过程: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可同时呈现或中间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要被试指出这对字母是否相同并记下反应时。
结果: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对的反应时小于Aa对;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A对的反应时急剧增加,但Aa对的反应时则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并且AA对和Aa对的反应时的差也逐渐缩小,当时间间隔达到2秒时,这个差别就已经很小了。
结论:
1)当两个字母同时呈现给被试时,Aa对与AA对的反应时之差反映了内部编码过程的差别。这意味着AA对匹配是在视觉编码的基础上进行的,Aa对匹配只能在听觉编码的基础上进行,必须从视觉编码过渡到听觉编码,这样就包含了更多的加工,因此需时也较多。
2)AA对的同时呈现和继时呈现的反应时之差反映的同样是信息编码的这种特点。随着时间的延长,AA对的加工过程与Aa对趋于一致。
3)某些短时记忆时,先发生的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后,才发生听觉编码。
实验:句子——图画匹配实验
实验者:科拉克、蔡斯
过程: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实验句子材料:应用的主语有“星形”和“十字”,介词有“之上”和“之下”,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
结论: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前时,这种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
1)第一个阶段是将句子转化为其深层结构,而且对“之下”的加工要长于“之上”的加工(参数a),对否定句的加工要长于肯定句的加工(参数b);
2)第二个阶段是将图画转化为命题,并常有前面句子中所应用的介词(“之上”或者“之下”);
3)第三个阶段是将句子和图画的命题的表征进行比较,如果两个表征的第一个名词相同,则比较所需的时间比不同时少(参数c),如果两个命题都不含有否定,则比较所需的时间比任一命题含有否定时为少(参数d);
4)最后的阶段为作出反应时,其所需的时间被认为是恒定的(参数t)。
实验:字符旋转实验
实验者:Cooper、Shepard
过程:速示器呈现某个字符的一个样本,让被试判定该字符是正的还是反的,不管角度如何。记录反应时。
结果:无论是否有前行信息,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0度、360度),不管正常或镜像,判定时间都很少。当随着不同角度旋转,反应是增加,当180度时反应时最常,当再增加时,反应时又减少。
结论:当样本旋转角度小于180度时,表象旋转是沿逆时针方向的;而当样本旋转的角度大于180度时,表象旋转则是沿顺时针方向的。表象具有可操作性。
实验:心理旋转实验(包含字符旋转实验)
实验者:Cooper、Shepard
过程:要求当被试判断所看到的一对图体经过旋转以后能否重合,记录被试的正确反应时。
实验材料:
1)平面对:做平面旋转可以重合;
2)立体对:做三维旋转可以重合;
3)镜像对:不能重合的
结果:
1)无论是平面对还是立体对,被试的反应时及其发展趋势相同
2)两对图形的方位差越大,信息加工的时间越长;
3)方位差每增加53度,反应时就增加1秒。
结论:心理旋转这种心理过程是存在的,旋转的速度为每秒53度。
实验:信息提取的机制研究
实验者:斯滕伯格
过程:实验中向被试呈现短时记忆容量以内的(1—6个)、不同长度的数字序列,接着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回答在呈现的数字序列中是否有探测数字。以反应时为被试探测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特点。
结果:
1)对一个残缺、模糊的刺激编码比对一个完整、清晰刺激所花的时间长;
2)记忆表大小与反应时间之间呈线性关系;
3)针对不同大小的记忆表,否定反应时间均长于肯定反应时间;
4)提高任一类反应的频率,都会使这类反应的反应时下降。
结论:
1)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有四个独立作用的因素:测验项目质量、识记项目数量、反应类型、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2)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包含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刺激编码阶段、刺激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反应组织阶段;
3)四种因素与加工阶段一一对应。
实验:开窗实验—字母转换实验
实验者:汉密尔顿、霍克基
过程: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换句话说,“F+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则是“OIRG”,但这4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即只作出一次反应。以“KENC+4”为例,4个刺激字母相继呈现,被试自己按一下键就可以看见第一个字母K并同时开始计时,接着被试作出声的转换,即说出LMNO,然后再按键来看第二个字母(E),再作转换,如此循环直至4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并作出回答,计时也随之停止。出声转换的开始和结束均在时间记录中标出来。
结果: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
1)从被试按键看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为编码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
2)被试进行规定的转换所用的时间即为转换阶段;
3)从出声转换结束到被试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为贮存阶段,被试将转换的结果贮存于记忆中。
结论: 开窗实验能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
实验:序列反应时范式(1)
实验者:尼森、比勒姆
过程:实验前,告知被试进行选择反应时实验,他们不知道实验中刺激是按照某个固定但不明显的模式依次呈现的,主试会在多次重复该固定位置序列的情况下插入一个随机的位置序列,之后再恢复固定的位置序列。反应时任务结束后,被试需接受生成任务,即刺激位置仍按固定序列顺序呈现,但被试要根据屏幕上出现的刺激位置,预测下一个刺激出现的位置。
结果:
1)尽管被试并未意识到序列规律的存在,其反应时还是会随着固定序列的重复而逐渐下降;
2)只有当被试对固定序列的反应时显著小于对随机序列的反应时时,才能说明序列学习发生了;
3)若反应时任务的反应时差异与生成任务的准确度相关很低,则说明发生内隐学习。
结论:
1)SRT对内隐学习的揭示符合减数法基本逻辑:反应时差异对应心理过程的差异;
2)对固定序列和随机序列的反应时差异说明,被试在固定序列中做出选择反应的心理过程被易化了,这种异化通常由学习引发。
实验:序列反应时范式(2)
实验者:缪森、斯奎尔
过程:实验材料为7个打印颜色和本身含义不一致的色词组成,要求被试对其打印颜色进行反应,色词和打印颜色间一一对应。实验采用正常成人和健忘症患者两组被试,希望用SRT变式发现被试对上述规则的内隐学习。
结果:两组被试表现极其相似,在“词—色”对应规则不变的前6组实验中,反应时逐渐下降;当对应规则发生变化时,反应时又迅速上升。
结论:实验说明被试能够内隐习得规则。
实验:花—虫内隐联想实验
实验者:格林沃德
过程:基本步骤:
1)呈现概念词(“花”或“虫”)的样例,要求被试尽快进行辨别归类,记录反应时;(练习)
2)对属性词(褒义词或贬义词)样例进行归类反应;(练习)
3)联合任务1:要求被试对概念词与属性词的联合作出反应,要求被试在花的图象和褒义词共同出现时,按左键,虫的图象和贬义词共同出现时,按右键;(练习)
4)对联合任务1进行测试;(测验)
5)为了配合联合任务2的实施,交换左右键反应的内容,再次要求被试对概念词样例进行反应;(练习)
6)联合任务2,和联合任务1的反应内容正好相反;(练习)
7)对联合任务2进行测试。(测验)
数据处理:
1)选取两个测试阶段的数据;
2)删除联合任务测试中的前两次试验,即第4步和第7步中第1、2次试验数据;
3)将短于300ms的反应时记为300ms,长于3000ms的反应时记为3000ms,不对错误试验的反应时进行任何处理,也不删除任何极端被试的数据;
4)对反应时进行自然对数转换;
5)求两个测试阶段反应时的均值;
6)相容和不相容联合测试反应时均值相减即为所求得IAT效应。
结果:两种联合任务间反应时有显著差异,IAT效应显著,花+褒义词的联合明显快于虫+褒义词的联合,这表明花+褒义词的联合与被试的内隐态度更一致,被试对花的态度更为正向。
结论: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这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
实验:Go/NO-Go联想测验
实验者:诺赛克、巴那吉
过程:呈现给被试花朵、褒义词、贬义词3类刺激
任务一:要求被试对花朵和褒义词的联合作一反应(Go反应),而花朵和贬义词的联合不作反应(NO-Go反应);
任务二:要求被试对花朵和贬义词的联合作一反应(Go反应),而花朵和褒义词的联合不作反应(NO-Go反应)。
数据处理:实验中采用d指标,将正确的Go反应称为命中率,将不正确的NO-Go反应视为虚报率, 将命中率和虚报率转化为Z分数后,其差值即为d分数,表明从噪音中区分信号的能力。
结果:若任务一中的d比任务二中的d高,说明被试对花朵持有积极的态度,反映其内隐偏好。
结论:如果信号中的目标类别和属性类别概念联系紧密,相较于联系不太紧密或者没有联系的联结,被试的反应更为敏感,从而更容易从噪音中分辨出信号。
实验者:外在情感性Simon任务
实验者:霍福尔
过程:呈现实验材料,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记录被试对名词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实验材料:5个积极名词、5个消极名词、5个消极形容词和5个积极形容词;
实验条件:
条件一:词汇以白色呈现,此时出现的词都为形容词,要求被试对词义进行不同反应,即对积极形容词按P键,对消极形容词按Q键;
条件二:词汇以彩色呈现,此时出现的词都为名词,要求被试对颜色进行不同反应;即一半被试对绿色词,按P键,对蓝色词,按Q键;另一半被试对蓝色词,按P键,对绿色词,按Q键;
结果:第一半被试,绿色对应了积极内隐认知,蓝色对应了消极内隐认知,所以他们的绿色积极词汇反应快于蓝色积极词汇,蓝色消极词汇反应快于绿色消极词汇; 第二半被试,蓝色对应了积极内隐认知,绿色对应了消极内隐认知,所以他们的绿色积极词汇反应慢于蓝色积极词汇,蓝色消极词汇反应慢于绿色消极词汇;
结论:被试对积极名词做积极反应比对积极名词做消极反应要快,错误更少;对消极名词做消极反应比对消极名词做积极反应要快,错误更少。由于个体依照所呈现的形容词的评价性特征作出判断,并分别反应,使得原先中性的按键反应获得了积极或消极的意义,从而影响了个体的颜色分类反应。
来源:免费考研论坛
编辑: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