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经理
手机:18995634055,微信同号
QQ : 407920368
胡经理
手机:18672192518,微信同号
QQ : 487782720
李博士 (科研领域)
手机:15926282558 ,微信同号
QQ : 231857255
脑电图(EEG)和诱发电位(EP)等神经电生理检查主要用以评价新生儿的脑功能状态,不同的检查方法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判断脑功能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并有助于判断预后。
1 脑电图
新生儿EEG可反映大脑半球的基本功能状态和发育成熟水平。在评价各种病因的脑损伤及诊断新生儿惊厥方面,EEG 具有敏感、可靠、无创、可动态随访复查的优点。但新生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一阶段的EEG 表现和评判标准与儿童及成人完全不同,有些综合医院的EEG专业人员不掌握新生儿EEG的评判方法;同时受到仪器设备及科室专业间协作等问题的影响,国内很多医院尚不能开展新生儿EEG检查,或不能对NICU的危重患儿进行床旁EEG监测,无法获得病变急性期或发作期的EEG资料,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生儿EEG 的临床应用。
判断新生儿EEG是以受孕龄(CA)和状态作为基本尺度。新生儿的状态可分为清醒、活动睡眠(AS或REM睡眠)和安静睡眠(QS或NREM睡眠),为了更准确判断新生儿的状态,最好同时记录心电图、表面肌电图、眼动图、呼吸等其他生理参数。由于新生儿多数时间处于睡眠状态,且发育性EEG特征和异常电活动主要出现在睡眠期,特别是QS期,所以一般以QS 期作为背景EEG进行重点分析,这一点与儿童和成人EEG有明显不同。
1.1 新生儿EEG的成熟化过程
从非常不成熟的早产儿到足月儿,EEG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化的过程。CA 28~31周的早产儿EEG表现为非连续图形(trace dicontinu,TD),类似暴发抑制,在QS期更明显。随着CA的增长,抑制的时间逐渐缩短,波幅逐渐增高。CA35~37周时以高-低波幅交替图形为主(trace alterant,TA)。足月儿的QS期则以持续中-高波幅慢波活动为主。临床一般采用TD或TA 图形抑制段的长度、暴发段的同步性、AS和QS期δ刷的数量、散发一过性尖波的数量、多导电参数与行为的一致性等几个指标判断EEG的成熟性。但这些指标都没有严格的定量标准,因而对成熟性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经验性。
EEG特征与实际CA比较落后2周以上属于成熟化过程延迟。EEG的成熟化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和各种全身性疾病,如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或全身性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代谢紊乱等。在多数情况下,成熟化延迟为非特异性的轻度一过性异常,随着原发病变的恢复和基本状态的好转而恢复正常,一般预后良好。如成熟化过程明显延迟(落后实际CA4周以上),或系列EEG记录显示持续成熟化延迟甚至倒退,则提示有严重或持续存在的脑损伤,预后不良。此时EEG除成熟化延迟外,多数合并其他异常表现。
新生儿EEG常伴有数量不等的散发性尖波。早产儿部位不固定的负相尖波多数和发育不成熟有关而不属于癫痫样放电,以额区多见,并随着发育成熟而逐渐减少。Rolandic区的正相尖波主要反映深部脑白质病变,常见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积水等情况。CA33周以下早产儿出现频繁Rolandic区正相尖波(>2/min)常遗留运动发育落后,部分在1岁以内死亡。低于28周的早产儿,Rolandic区正相尖波常出现在重度异常背景活动上,预后不好。颞区正相尖波可见于55% 的无症状早产儿,一般在生后第2周迅速减少。在某些病理情况下(低血糖、低血钙、窒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颞区正相尖波的出现率为72~75%,且常常更频繁,波形更高更宽,可能是不成熟脑对损伤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1.2 对新生儿脑损伤的诊断和预后意义
由于新生儿行为机能尚不健全,临床神经发育方面检查的价值相当有限。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严重颅内出血、惊厥发作等情况下,EEG在评价新生儿脑损伤程度和判断远期预后方面比某些临床指标如Apgar评分或神经系统检查更敏感。在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EEG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如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吡哆醇依赖症、疱疹病毒脑炎、非酮症高甘氨酸血症、惊厥发作或电发作等。但多数学者认为新生儿EEG的预后意义大于诊断意义,背景活动比阵发性异常更具有预后价值。EEG评价脑损伤应遵循早期监测、系列观察和以背景活动为主要分析指标的原则。
新生儿背景活动轻度异常一般预后良好;重度异常死亡率高,存活者多数遗留神经发育方面的后遗症;中度异常的预后则不确定。新生儿重度异常EEG包括背景持续低电压、暴发-抑制或电静息,少数表现为持续的高波幅单节律慢波活动。
对新生儿重度窒息和(或)HIE患儿,早期EEG是预后的良好指标。Pressler等报道足月出生伴HIE的患儿出生后8h内EEG正常者预后良好;如8h 内EEG为重度异常,间隔12~24h 复查恢复正常,预后也较好;但如背景高度抑制或完全无反应超过24h 则预后非常不好。Azzopardi等对新生儿窒息的连续EEG记录显示,出生12h EEG 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4%和83%和100%。Selton 等报道EEG重度异常者90%,中度异常者64%预后不好,48h内EEG的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68.4%。
多数研究结果认为首次EEG记录应在出生后24h内进行,并在3~7d内进行复查,如未恢复正常,2~4周后应再次复查。EEG持续不改善或恶化者预后不好。不论是在病变早期或恢复期,单次EEG记录的临床价值有限。新生儿期以后的EEG改变与远期预后无关,很多新生儿期严重的EEG异常以后逐渐恢复,但并不能改善预后。
1.3 EEG对新生儿发作的诊断和预后意义
新生儿发作多数为各种原因脑损伤或代谢异常合并的一过性症状,严重者以后可转变为慢性复发性癫痫,但仅有少数病例为单纯的新生儿特发性癫痫综合征。新生儿期由于脑发育不成熟,常表现出与儿童及成人完全不同的临床发作和EEG 表现,有些发作症状与新生儿的非癫痫性行为很难鉴别。随着Video-EEG(VEEG)的应用,近年来对新生儿发作的临床表现、发作性质及其与EEG的关系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并由此带来某些治疗策略的改变。
新生儿发作的EEG特征与脑成熟化过程有密切关系,但无病因特异性。不成熟脑的放电具有波形宽、频率慢、范围局限、扩散缓慢的特点,反映了不成熟脑髓鞘化过程和神经环路发育不完善,局部神经元同步化程度低,募集和传导能力差。足月儿在发作开始时常有尖波、棘波或低波幅的节律性α-θ活动,而早产儿或严重脑损伤时则常见尖形δ或θ波节律性或周期性发放。新生儿常有多灶起源或游走性的发作期放电,但不一定有定位意义;恒定起源于一个部位的发作则提示局部结构性脑损伤。不论早产儿或足月儿,最常见的发作起源部位是颞叶,其次为Rolandic 区和枕叶,额叶起源的发作相对少见。尽管新生儿头围较小,但由于新生儿发作期放电可能非常局限,EEG记录至少需要8导,最好12~16 导,否则可能遗漏局部异常电活动。
在EEG背景正常或轻度成熟化延迟基础上的发作期放电多与临床行为改变有较好的相关性,一般预后较好。在低电压或电静息背景上出现的重复而刻板的低频放电临床可无症状,但预后很差,病死率高,存活者多遗留严重神经后遗症。在应用苯巴比妥、苯二氮卓类抗癫痫药物后临床发作被抑制,但仍可存在电发作,同时这类药物对EEG背景亦有一定抑制作用。VEEG监测显示多数肢体行进性自动症(游泳样、划船样或踏车样运动)及躯干为主的全身性强直发作常出现在低电压、暴发抑制等重度异常背景上,且不伴有发作期放电,提示这类行为多数不具有癫痫性质,而是皮层高度抑制导致的皮层下释放症状。这种电—临床分离现象临床预后非常不好。
由于不成熟脑兴奋性高而抑制性差,新生儿比儿童及成人更容易出现惊厥持续状态或电持续状态。McBride等报道40例因缺氧、卒中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电发作,其中43%出现电持续状态,持续时间38min至32h。尽管不成熟脑对发作具有相对强的耐受性,但频繁持续的电发作或电临床发作对发育中脑仍然具有损伤作用。
EEG评价新生儿发作预后的三个主要指标是背景活动、阵发性活动和电持续状态。其中背景活动是判断神经发育预后的最好指标,具有重度异常背景活动的存活者以后多数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后遗症。同时由于背景异常时出现电发作的几率更高,故以后反复癫痫发作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在正常背景上出现的阵发性活动对神经发育影响不大,但有报道节律性的θ或α暴发及发作间期频发的颞区负相尖波和以后的癫疒间发作有较高的相关性。惊厥持续状态或电持续状态即使出现在正常背景上,也可能造成惊厥性脑损伤,但长期预后主要与病因和EEG的背景活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