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经理
手机:18995634055,微信同号
QQ : 407920368
胡经理
手机:18672192518,微信同号
QQ : 487782720
李博士 (科研领域)
手机:15926282558 ,微信同号
QQ : 231857255
续上期:美国临床神经生理学会指南12:癫痫长程脑电监测指南(三)
5.技术和方法上的注意事项
5.1 电极放置
(1)使用国际10-20系统和附加的电极位置是为了保持标准化。额外的电极往往有助于癫痫手术患者的评估。
(2)临床上不常使用的电极如F9、F10 和Nz(鼻尖)及特殊电极如蝶骨电极可用于不同的临床适应症。
(3)颅内电极(硬膜外、硬膜下、颅内、卵圆孔电极)适合于有癫痫病灶的外科手术术前评估定位,通过头皮电极可以对放电进行定位,但还不能据此直接进行手术干预。可以使用如铂和镍铬合金等材质的电极,以便核磁共振扫描能确认电极的位置。头皮脑电记录并不能为局灶性癫痫的定位提供多少线索。在此,有关电和机械安全防范措施等具体建议
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
5.2 电极的应用/植入
(1)盘状电极:火胶棉固定可确保长程记录的稳定性。不推荐只使用电极膏固定。火棉胶缓慢地变干使电极表面结成薄膜,从而使电极膏免于干燥,这或许是气压所致。当电极继续放置数天时其下面的皮肤不会被过度磨损。电极膏不应有刺激物或很快干燥。在盘状电极下可以使用衬垫来防止皮肤破裂。
(2)蝶骨电极:在有或无局部麻醉下,由脑电图技术员或有资格的医师顺着颧弓下方的皮肤沿卵圆孔方向进针,将弹性导线的电极带入3~4cm深,然后移除穿刺针。外部导线可盘曲起来以减少张力,并用火棉胶固定在脸颊上以免脱落。
(3)硬膜外和硬膜下电极: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植入。通过开颅将硬膜外和硬膜下网格状电极直接放置在大脑皮层相关区域。条状电极通常通过钻孔植入。
(4)颅内电极:通过立体定向插入到双侧颞区和(或)外侧颞区。
(5)卵圆孔电极:由合格的神经外科医生使用相似的方法经皮沿三叉神经根插入。当插入的穿刺针被抽出后,含1~4个触点的柔性电极仍然留在脑池里。
5.3 电极保养
(1)盘状电极:应当每天检查记录电极,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电极接触不良,使其能连续记录。应定期检查阻抗,如果记录条件发生变化,必要时应再次填充导电膏以保持低阻抗。如果电极膏是由钝头注射器注入,每次使用后都要进行适当的处理。
(2)蝶骨电极:要注意减轻记录线的张力。应定期检查外部电线以确保其正确地固定到皮肤上,尽量减少折断或意外移动的可能性。应该检查蝶骨顶端的完整性,确保插入蝶窦的针与蝶窦应一样长。
(3)硬膜外、硬膜下、颅内、卵圆孔电极:一旦植入的记录电极发生故障,就无法纠正,尽管可以通过记录的质量来进行评估。电极的接口也容易产生问题,必须定期检查。
5.4 电极阻抗
(1)盘状电极:在动态脑电图记录开始、过程中、结束时应测量阻抗。初始阻抗要小于5 kΩ 。在住院长时程监测(LTME) ,应努力保持这种水平。
(2)蝶骨电极:阻抗可常规测量,也许能帮助找出记录特性改变的原因。
(3)硬膜外、硬膜下、颅内、卵圆孔电极:颅内电极的电流在10纳安(nA)范围内可安全地进行阻抗测量。正常情况下头皮电极阻抗为5~10kΩ ,颅内电极只为其1/1000 ,应谨防电极极化。在消毒电极前应检查电极导电性和完整的绝缘性。
5.5 数字化设备和校准
数字化设备和校准见于指南1。
在开始LTME 和定期监测前,通过观察正在记录的脑电图、叩击电极或连接器和(或)通过患者的生理性伪差来仔细检查从电极到储存介质整个记录系统的完整性。应在线和离线审查合成信号并与基线的记录相比较。
5.5 记录技术
5.5.1 标准LTME 的信道数
(1)遥测脑电图LTME 需要至少8个信道,类似常规临床脑电图的指南。经常使用12个或更多的信道,如果需要更准确的定位,还需要加用额外的电极。
(2)大量的脑电图通道能获得准确的定位,这是必不可少的。如需在术前评估,建议用32 至64通道记录。
5.5.2 动态脑电图信道数
在基础脑电图评估中,脑电图的信道数低于8通常是不够的。
5.5.3 颅外导联组合
(1)导联组合应根据预期的异常和以前脑电图结果来确定。导联组合指南见于ACNS 指南。LTME导联组合设计将颞叶基底电极从标准10-20系统中分离出来。
(2)推荐进行同步心电图记录,因为心律失常可能产生类似脑电图痫样放电的伪差。
5.5.4 颅内电极脑电图导联组合
(1)导联组合取决于植入电极的类型和位置。
(2)常见的方法包括连接相邻的触点成线性双链以记录较大范围的电活动,也可用相邻的双极导联组合来记录较小范围的电活动,或将所有电极触点与一参考电极相连。
(3)导联组合还包括一些派生出来的头皮电极,以便能确保记录到足够的异常。
5.5.5 动态脑电图导联组合
患者选择导联组合应遵循以前常规脑电图指南和临床病史。导联组合指南见于ACNS 指南。
5.5.6 脑电图信号的滤波与灵敏度使用
(1)滤波与灵敏度设置应调整到最佳状态,但记录信息的频带应尽可能的宽泛,而在回放时有选择性地滤波。
(2)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实验室的过滤器设置大致相同。即高频滤波至少为70Hz ,但最好是更高,低频滤波为0.5~1Hz。更高选择性的滤波可以获得颅内更多的信息。
(3)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50~60Hz陷波滤波。在某些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更严格的滤波改善记录质量。
(4)颅外记录的灵敏度设置应在信道间保持一致及遵循常规脑电图的推荐。对于颅内记录而言,各信道间建议使用同一的灵敏度,如果可能建议使用链式双极导联或参考导联。也推荐使用差分双极导联,分别为每个信道独立设置灵敏度以获得最佳信号。
5.5.7 其他生理参数的监测
(1)心电图、眼电图、肌电图或呼吸记录可以表明特定临床情况。其记录技术与标准的多项生理记录仪相同。
(2)在动态脑电图系统中,使用一个以上的信道来进行其他生理功能的监测可能会限制了脑电图数据的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