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经理
手机:18995634055,微信同号
QQ : 407920368
胡经理
手机:18672192518,微信同号
QQ : 487782720
李博士 (科研领域)
手机:15926282558 ,微信同号
QQ : 231857255
原谅这个美美的小公主,也原谅那位态度不好的医生
前几天我写的《韩雪,您挂错号了,我们才是心理医生》瞬间火了,各种平台转载,知乎上赞已经3千多个。评论区可谓鸡飞狗跳,大致分三派:夸赞派说真是解气,还写得太柔软这种人就应该骂死;反对派说医生态度不好还有理了,辩论赛哪居然还有那么多话说;也有中立派说大家互相理解才能共筑和谐社会嘛。
折腾了这几天,我们也该和解了,原谅这个美美的小公主,也原谅那位态度不好的医生,但还有一件比辩论重要很多的事情还没有坐下来解决,那就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向医生描述病情?医生到底该不该安抚病人?
估计写到这里,三派都要抨击我了:原本的夸赞派说,我们这么忙,还要安抚病人,你们精神心理科的医生就是事多;原本的反对派说,我们来学怎么向医生描述病情那要你们医生干什么吃的;中立派说,好不容易共筑的和谐社会,你文章一篇一篇的交火这是闹哪样?目前医患关系,医生怨声载道,患者怒气冲天,医学生迷茫不已,再这样下去,优秀的谁做医生,没有好医生谁敢看病,这个话题,非说不可。
很久很久以前,患者对医生无比信任
很久很久以前,看病不是这样的,患者对医生无比信任,可自从有了网络医科大,很多患者更愿意相信网上说的那套包治百病的理论,加上媒体部分报道有失偏颇,医生在患者眼里的印象从“白衣天使”变成了“白眼狼”,从不详细听病情,只管收红包,动不动摆脸色。而医生眼里的患者,便是随兜揣个录音笔,巴不得钻点空子事后告你,在医院走廊走着还总担心有人举着刀误砍误杀。可事实上,事情真的到了这一步吗?体制方面的事情就不要说了,医生很辛苦,很忙,患者其实也痛苦,也烦闷,原本应该携手抗击疾病的战友,怎么就成了水火不相容的敌人?这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都不会说话。
我们先把“医生态度差”这事放一放,来说说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描述自己的病情吧。先讲一个我眼中五好病人的例子:
我奶奶有段时间脚疼得特别厉害,我们决定陪她去看病。她去看医生之前,先把脚洗得干干净净的,然后穿了一双布鞋而且没有穿袜子,这就使得她能快速露出脚给医生看。更让我惊讶的是,轮到她看病的时候,医生要伸手摸她脚的骨头,她居然迅速掏出一个保鲜袋套在脚上,说这样卫生。那个医生赶紧说,没事的拿掉,不拿掉我摸了不准。我奶奶快80了,没有人教过她要怎么去门诊看病,但她知道医生忙,所以尽量给医生节约下脱鞋子袜子的时间,能让医生多看看病灶,还知道体恤医生要接触脏的东西。当时我们去的是教学医院,医生看到我奶奶的脚,连忙叫来一群学生说这么典型的教科书一样的病快点来看看,学生各种拿手机拍照。我奶奶一点也没有不情愿的样子,还很得意的说,我这个脚还被主任拍了照。她回来路上一遍遍跟我说:“这个医生真是好啊,一点也不嫌弃我们病人的脚,还亲手摸摸,给他准备保鲜袋还让我拿掉。”
当时门诊很多人,那个医生没有多说什么,但是我相信他心里一定暖洋洋的,没准那天的心情就特别好。人与人之间,相处没有那么难的,以心换心,有什么不好呢。
其实也不怪患者不知道说什么,经常有人问我:我什么也不懂,也不知道什么是该说的什么不该说,只能一个劲说,但是医生那么凶,我都不敢说话。
我也生病,也做过病人,看病也碰到过不耐烦的医生,也很胆战心惊,但是很少有我想说的病情没有说完的情况。这里需要教大家一点小技巧:我们到底应该怎么以最短的时间和医生描述清楚病情呢?
我先来分个等级A为必须说,B为见缝插针说,比如医生写病历的时候可以说,医生摸你脚的时候可以说,反正他不说话的时候你都可以说,C为说不说都没事,但是你不说心里难受,你就要态度好的说。
举个例子,比如你最近拉肚子:
A:我拉肚子拉了3天,肚子很疼,刀割的那种疼一样。(最主要的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如果可以,描述一下一天拉几次,更好的话描述怎么样的疼,什么情况下特别疼等)
医生我指给你看,就是这个地方,痛起来都睡不着。(指出部位,痛的程度)
之前吃了剩饭,也有点着凉。(说一说你出现症状前干了什么)
而且我还有一点发烧,浑身没力气,而且拉多了手都有点抖。(描述除主要症状之外的所有症状)
作为一个病人,说完这些基本上也差不多了,后面就看医生问什么你就如实回答吧。
B:医生,我拉的时候特别疼,拉完就好了。(见缝插针补充说明一下。不过估计听完A医生就大致能诊断了,而你B所说的,他心里也早有数。)
C: (记得态度诚恳萌萌哒)医生啊,我以前做过阑尾炎手术的,伤口没有长好,这个跟拉肚子有没有关系的啊?我最近总是吃香蕉,不知道会不会引起拉肚子的奥?
可能你会说,这么多东西我怎么记得住啊,这些不是你们应该问的吗?对,我们都会问。记不住没关系,我写ABC主要是告诉你,如果A都问到了,BC没说完就被医生打断了,不要担心医生没听完会误诊,对于一个有丰富经验的门诊大夫,对于常见的疾病,听完A,他也就知道了。
现在我告诉你什么是医生最想听的了,你就从A到C按顺序不停地说,如果他打断你了,别懊恼,一般就是他能够下诊断了,当然他写病历的时候你也可以说,不过建议你先听医生说,因为很多医生喜欢边写边说这病要注意什么。
千万不要因为C没有说出来就觉得医生不耐烦哦,其实你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看看,是不是C和诊断也没多大关系,可是病生到自己头上的时候,总觉得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都会成为病因。有时候医生打断你,真的不是不耐烦,是因为你给他的信息够多了,足够给你诊断且开药了。那么,以后排队几小时,医生看病三分钟,我们就不要生气了好不好?他真的完成了他的所有工作了。
你看,常见病的话,配合得好,也就花几分钟就可以诊断了,你说呢?如果他真的仔仔细细前前后后地问,这个病可能就麻烦了。要是你真的跟我一样有强迫症,觉得不说完心里总有一个角落很难受,那说的机会可多了,医生写病历你可以说,医生把病历递给你你继续说,拿着病历倒着走出去还能说,下一个病人进来你可以声音盖过他接着说,说完为止,心舒气畅,配药回家。绝无讽刺,因为我就是这样的,哪怕我知道C和我的病一点关系也没有,我也要在我退出门之前都说给医生听,不过要不急不恼,面带微笑,举止轻柔。
医生们:一句话,就一句话的事,说什么都可以
大家又要说了,那医生那种死样怪气看我就像欠他五百万的态度就对了?不对,当然不对。医生们先别恼,你们一定想说门诊急诊病房那么忙,又不是你们心理科,谁有这闲工夫?其实说点好听的还真不费什么工夫,我们也做过病人,知道生病了本来就烦躁,被我们犀利的眼神一吓,话都不敢说。你自己高高兴兴的,一切还真顺顺利利的,病人也是那么的可爱,大家都是那么的懂你。亲人之间尚且有误会,让一个陌生人三分钟就信服你,确实是很难的一门学问。语气再轻柔一点,微笑再多一点,话说得好听一点,事就会顺一点。
可能医生们会说,有些病人真的是胡搅蛮缠啊,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一天看一百个试试。对你来说,你一天看了一百个病人,可能就对2个态度不好,他们只是2%,你得了98分,绝对是个耐心的好医生。可对于病人,他起个大早挂个号,望穿秋水才盼到你接诊,结果他就是那2%,你说他气不气。他看不到你对别人多耐心,他只知道你对他100%的态度差。一世英名毁于2%,你说你冤不冤。
可能你会觉得,我们不是服务行业,我们用的是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不断进步的医学知识治病,不是卖笑的。可医学发展到今日,能治愈的疾病又有多少,终身服药的已经是大幸,还有很多不幸的人,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疾病发生、发展,看着病人衰竭,束手无策。我们不是与死神对抗的上帝,我们只是靠自己的绵薄之力和科技发展,与病人一起在夹缝求生。如果我们不能治愈,甚至不能做什么,那为什么要吝惜自己的笑容和关怀呢?一句话,就一句话的事,说什么都可以。谁都知道,自己忙得吃不上饭,喝不了水,还要抽一句话关心别人,很难,但是我们可以做得到,至少先端正态度试试看。
医患医患应该多点互相理解,因为我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我在妇产科实习的时候,有一名住院孕妇,每天胎监绑出来都不好,我每天都要多给她做2~3次,我在产科实习2周,她就住了整整2周。
本来给病房所有产妇正常绑胎监就要做很多个了,这下平白无故多出3次胎监,一次20分钟,还要时不时看看情况。我当时心里特别烦,想这人就没有一次能做出来好的嘛?每次去给她监测,我都要做好很久的心理建设,才能对她语气轻柔,而且大多数时候我都不看她一眼,绑完看看胎心宫缩都显示着就绑下一个去。后来查房听主治跟他说,明天下午出院,我心里那个乐,以后工作量终于可以少好多。当我推着小车去给她绑最后一次胎监的时候,她对我说:“小医生,真是谢谢你了,每天都是你在给我做,我肚子里宝宝又不争气,经常麻烦你加班啊。现在宝宝情况挺好的了,真的真的多亏了你们。”我听到这句话时眼泪都快下来了,觉得好惭愧,我觉得她好麻烦天天盼着她走,却不知她会那么认真的感谢我,还因为宝宝让我加班而愧疚。如果我早点知道她最后会感谢我,我一定不会每天因为为她多做几次胎监而心烦,一定会跟她一起祈祷宝宝快点好起来。我没有用我最好的态度,她却给了我最大的感谢,我无比后悔。
没错,你的态度好,他们不一定理解,反而以恶相对;可若你以冷漠相对,却碰到淳朴而百般感谢你的病人,会不会为自己难过。欠别人的感受,远远不如别人欠你的感受来得快乐。
如今医患关系如此严峻,我曾经特别后悔走上医学这条道路,最后支持我坚持下来的,是我医术高超且对病人温暖关怀的导师,她是我的榜样;还有那些感谢我为他们做的很小很小的事的患者,他们是我的价值感所在。
亲爱的患者们,下一次来看病,如果可以请多给“高高在上”的医生一点点感谢,你们的评价,其实他们很在乎,感到很开心,很温暖;亲爱的医生们,面对“不识抬举”的患者,如果可以请多一点耐心,你们是他们眼中的救命稻草,是我们一代代医学生的榜样。
我们其实都可以做得更好。